找老師

第十六章:期望和解決方案


自獨立以來的許多年裡,關於華人融入印尼國家的概念,包括華人自己之間,一直存在著長期的爭論。一些華人認為融合,即在不失去華人身份的情況下將華人融入印尼國家的過程,是最理想的概念。

其他人則認為同化更合適,因為中國文化和習俗的應用被認為是同化過程的障礙。同化論者本身也分為兩類。

首先是一個將同化認定為融合的群體。這意味著華人通過通婚、接受多數人的宗教和放棄所有華人的身份,將自己融入印度尼西亞種族。第二組認為同化是融合,即華人擺脫了他們所有的文化屬性和習俗,但沒有改變宗教或通婚的“脅迫”。

如果是真誠地、出於自我意識的情況下,通婚和成為穆斯林是一件好事,但對於這樣一個龐大的社會,不能依靠它作為同化的條件。婚姻和宗教信仰是人權,是非常個人的事情。

人類學教授DR Usman Pelly MA將一個種族融入另一個種族的過程稱為文化適應。如果說同化是將一個種族融進另一個較大或主導群體的文化的過程,那麼,文化融合就是不同的種族給予和接受每個群體的文化元素。因此,所發生的不是聚變,而是富集。文化適應的概念將導致文化多元化和相關群體生活在一個共生的互助原則中。

苦難的遺產

其他種族的孩子被他們的家人和鄰居教導,儘管不是所有的人,都認為華人是“陰險、狡詐,不是我們的一員”。華人兒童也被灌輸了對其他種族的負面看法。他們在這樣的教義中長大。而不幸的是,在學校和周圍的操場上,這種學說似乎是合理的,因為他們周圍的人也這麼說。

有關團體內部必須有大規模的承諾。理想情況下,政府應該有政治意願,開展“內部和解”運動,以打破痛苦的鏈條。雙方的群眾組織也可以成為推動力。在華人方面,INTI、PSMTI或PASTI可以成為推動力,讓具有權威和公認聲譽的華人人士參與其中。在另一個種族方面,它應該是一個能夠代表多元社會的組織。

拉近距離

馬來西亞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說明布米普特人和華人之間的經濟平等使他們能夠和平共處。雖然1969年發生了一起由社會嫉妒引發的種族騷亂,但事實表明,幾十年來,馬來人和華人之間的團結一直在持續,沒有發生任何重大衝突。雖然在經濟上華人領先,但作為大多數的馬來人也能過上好日子。通過親民的法規提供各種設施和便利,馬來人擁有所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公寓、汽車和足夠的工資。當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得到滿足時,儘管在日常生活中,馬來人和華人往往各走各的路,但布米普特人從未被激起過無政府主義行動。

脫離恐懼

自2009年選舉以來,棉蘭華人所表現出的從政意願和勇氣必須繼續放大。改革打開了許多門,必須充分加以利用。不僅僅是在地方議會或坐在政黨管理者的位置上,棉蘭華人還必須冒險從事各種類型的工作和職業,包括成為政府的公務員。

現在是時候了,棉蘭華人不僅要成為對象,甚至是“受害者”,而且要成為主體或演員。棉蘭華人的年輕一代不應該再專注於做商人。為此,政府本身必須真正為華人提供機會,讓他們進入各個領域。必須取消不成文但眾所周知的限制。必須盡可能廣泛地開放在公立大學學習的機會,在醫學系學習的專業,以及成為軍隊/警察成員的機會。優惠和機會不應僅僅停留在紙面上,而應在實地做出困難和限制。

華人在與政府有關的各種職業中的分散有許多積極的一面。一方面,棉蘭華人居民可以在發展中引導他們的潛力,另一方面,他們在貿易之外的參與將為其他種族提供機會。通過坐在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的位置上,華人將能夠消除幾十年的歧視。


照片由 Halim Kosasi 在 Unsplash 上拍攝

留言

隨機文章

影片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