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老師

第十三章:統計、分佈和亞齊華人


沒有多少人知道,棉蘭華人人口僅次於爪哇族和塔帕努利/托巴族,位居前三位。華人人口甚至遠遠超過其他幾個種族,如曼達林、米南、馬來、卡洛和亞齊。

2000年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北蘇門答臘的人口為11,506,808人,其中1,904,273人在作為省會的棉蘭市。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北蘇門答臘的人口為12,982,204人,其中2,097,610人在棉蘭。

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的官方數據,棉蘭市的1,904,273名居民中,有202,839人是華人。該比例為10.65%。然而,各方都聲稱有數據顯示,目前棉蘭華人人口約為15%。 MedanCity.Com網站甚至提到,棉蘭華人數量達到25%。

不管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可以肯定的是,棉蘭是一個擁有相當多華人人口的城市。 202,839這個數字當然不是一個小數字。與之相比,曼達林族共有178,308人(9.36%),米南族163,774人(8.60%),馬來族125,557人(6.59%),卡羅族78,129人(4.10%),亞齊族53,011人(2.78%),尼亞斯族13,159人(0.69%),西馬倫貢族13,078人(0.69%),巴巴克族6,509人(0.34%)和其他75,253人(3.95%)。棉蘭華人人口僅低於爪哇人,多達628,898人(33.03%),塔帕努利/托巴365,758人(19.21%)。

但總體而言,在北蘇門答臘,2000年的華人人口僅佔2.71%,即311,779人,而總人口為11,506,808人。這意味著,在棉蘭市之外,分散在北蘇門答臘各城市和地區的華人人數只有108,940人。 (同時,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北蘇門答臘的華人人數為340,320人,這意味著在10年間增加了28,541人)。

就北蘇門答臘省而言,爪哇族的人數仍然最多,共有3,843,602人(33.40%),其次是塔帕努利/托巴族2,948,264人(25.62%)。畢竟,華人的人數仍然超過米南,有306,550人(2.66%)、西馬倫貢234,515人(2.04%)、亞齊111,686人(0.97%)。

繼棉蘭之後,該省華人分佈最多的是日裡雪冷地區,其中包括Lubuk Pakam(首府)和幾個在2000年仍被列入日裡雪冷地區的小城鎮,包括Sei Rampah、Sialang Buah和Desa (Kampung) Pon。人口達到31,372人,然後是賓傑 13,036人、Tanjung Balai 12,351人、直名丁宜11,846人、先達 9,418人、朗卡7,910人、Labuhan Batu 7,855人、亞沙漢6,659人、實武牙3,456人、尼亞斯1,330人、卡羅1,212人。其他地區不足千人,如南塔帕努利842人,西馬倫貢549人,北塔帕努利457人,達里371人,中塔帕努利163人,托巴薩莫西爾113人。

在棉蘭,幾乎所有的華人都是佛教/孔教信徒。在這個城市,202,839名華人中,有197,986名佛教/孔教徒(佔華人人口的95%以上,佔棉蘭市總人口的10.40%)。其餘的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也有穆斯林,但數量很少。

有趣的是,從比例上看,近幾十年來,棉蘭市的華人人數出現了明顯的下降。數據顯示,1930年棉蘭華人數量為35.63%,1980年下降到12.80%,2000年下降到10.65%。

計劃生育

關於棉蘭華人人口,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計劃生育項目的積極參與者。如果說在老一輩,棉蘭的許多華人家庭都有5個以上的孩子,有的甚至達到十幾個,那麼現在已經很少能找到有3個以上孩子的夫妻了。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仍有年輕夫婦有5-6個孩子,但在20世紀90年代直到現在,這樣的夫婦越來越少了。詢問任何一對20多歲到40多歲的已婚夫婦,你會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只有2-3個孩子。有趣的是,許多華人家庭不再關注兒子或女兒,儘管他們的種族是父系的,兒子作為宗族繼承人。

儘管有效地實施了計劃生育方案,但多年來棉蘭華人人數一直在迅速增長。這是由於居住在北蘇門答臘各城市的華人年輕人傾向於搬到棉蘭,要么繼續學習,要么找工作和發展業務。在這一地區的各個城市,許多華人家長在孩子上了高中後就開始送他們到棉蘭上學。有些人甚至在其子女完成小學學業後就開始了。最常見的是繼續學習到大學,因為他們認為棉蘭作為一個大城市的高等教育質量更高。

在這種情況下,棉蘭市不僅接收來自北蘇門答臘的城市的溢出物,而且還接收來自亞齊這個鄰省的溢出物。華人年輕人從各個城市遷徙而來,或為求學,或為尋找更確定的未來,這種流動將逐年持續發生。通常情況下,他們會在這個城市建立一個家庭並永久定居。如果一個家庭有三或四個孩子,一般會有兩或三個孩子被送到棉蘭,留下一或兩個孩子“看守馬厩”,繼續父母在家裡的生意。

就像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華人也是由各種部落組成的,包括福建、廣府、客家、潮州、海南和海陸丰。幾十年前,所有部落在謀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專長。

福建人追求貿易,廣府人成為金商、木匠和食品商,而客家人則從事藥品和其他商品貿易。海南人傾向於做食品生意,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菜餚之一是海南雞肉飯。海陸丰部落居住在許多沿海地區,是漁民或漁具貿易。同時,潮州部落選擇種植農作物或成為農民。他們住在Deli Tua和Sunggal的郊區,有“菜園華人”的稱號。直到現在,仍有潮州人忠於這一職業,儘管許多人已經改變了職業,搬到了城市。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口的增長,該部落擴展到所有部門,儘管有些人保留了前幾代的業務。

亞齊華人 

棉蘭華人生存環境也因有自己色彩的前亞齊華人社會而變得更加豐富。 1966年5月8日,亞齊指揮官發出指令,要求所有外國華人在當年8月17日之前離開塔納仁倉。因此,約有15,000名亞齊華人湧入蘭卡特和棉蘭地區。

來自伊迪、班達亞齊和穆拉博的華人選擇逃到棉蘭,並在拉布漢德利的養老院、前華人學校和寺廟定居。然後,他們選擇在丹絨穆利亞的Jalan Metal地區定居。

同時,來自朗薩和瓜拉辛邦的人選擇遷移到朗卡地區,住在晾曬煙草的病房裡,最後在斯塔巴特的Desa Perdamaian建立了一個定居點。這個社會還在Sunggal區的Purwodadi村(棉蘭-賓傑第12公里公路)和Pasar V Kampung Lalang建立定居點。特別是那些來自洛司馬威的人在Sunggal區的Mulyorejo村(棉蘭-賓傑第13公里公路)建造住房。

在棉蘭和蘭卡地區,被稱為“難民”的前亞齊華人社會在充滿當地人的環境中呈現出自己的色彩。幾十年來,前亞齊華人一直被稱為一個好戰和魯莽的群體。如果說在其他地方,棉蘭華人總是成為暴徒敲詐的對象,那麼在難民的社會,可以說沒有暴徒敢於行動。他們是真正的“自己國家的主人”。據說這種情況相對來說一直存活到現在,包括在Jalan Metal。

除了他們與不公正作鬥爭的勇氣之外,這個在棉蘭生活了兩代人的社會的顯著特點是他們的堅韌。幾乎所有的人都不得不離開他們在亞齊的家和商店,只帶了幾件衣服和物品來到難民營。他們不得不真正地從頭開始生活。他們中的一些人通過製作蛋糕或餅乾在家裡開了小店。

但在幾年內,這些“難民”中有許多人已經成為成功的商人,擁有房屋和汽車,並將他們的孩子送到國外上學。一些小型家庭工業企業也已發展成為創造體面利潤的中等規模工業。

許多獲得成功的人現在已經搬到棉蘭市的核心區定居,不過仍有不少人留在“難民營”裡。但當然,有些人仍然過著簡單的生活,這反映在他們今天居住的地方。

除了前亞齊華人,棉蘭華人社會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前巴幹西亞皮華人社會,他們分佈在整個城市,通過他們獨特的福建方言,很容易被識別。許多前巴幹西亞皮華人在該市從事漁業設備貿易,這與他們的沿海血統相符。


照片由 Halim Kosasi 在 Unsplash 上拍攝

留言

隨機文章

影片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