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老師

第三章:TIONGHOA(中華)還是CINA(支那)?


幾乎所有棉蘭華人都不喜歡“支那”這個詞,雖然也有不質疑的人,尤其是一些年輕一代。

事實上,幾乎所有棉蘭不反對“支那”一詞的華人都是40歲及以下的人。另一方面,大多數年齡在50歲及以上的棉蘭華人反對這個詞。然而,幾乎所有人都回答說,如果他們可以選擇被稱為“支那”或“中華”,他們更喜歡最後一個。

可以肯定的是,不喜歡被稱為“支那”的棉蘭華人比例高於雅加達和爪哇島其他地區的華人。有些人更喜歡被稱為“支那”而不是“中華”,因為他們認為“中華”這個詞在社會中變得更流行了。

Pelita Harapan大學博物館館長Amir Shidarta曾在雜誌上寫道,他也更喜歡“支那”這個詞。他承認,當他回答:“我是一個 ‘中華’”時,他感到很尷尬,而回答:“我是一個 ‘支那’”時,他覺得更自在。

但是,當然,棉蘭華人與爪哇島上的華人不同,後者普遍較為溫和,具有更強的“印度尼西亞風格”。

但這種趨勢似乎是棉蘭所有人都不知道的。在棉蘭的其他種族中,“中華”或“支那”一詞的選擇可能部分取決於相關習俗。有些人將這兩個詞一起使用。也有人選擇第三個詞作為替代詞,即“Chinese”。

有一點是肯定的,幾乎每個與棉蘭華人有感情或工作/商業關係的人總是選擇“中華”這個詞。這是因為他們知道通常我們更喜歡被稱為“中華”。而那些出於某種原因有“苦根”的人則更有可能用“支那”。

但是,當然,並非所有經常使用“支那”一詞的其他種族群體都沒有不悅或感慨。由於習慣和沒有負面意圖,更多人使用這個詞。有人認為“支那”這個詞比“中華”更容易發音。也有人說“支那”,因為他身邊的人都這麼叫他。所以他們覺得把它改成“中華”很奇怪。其餘的人過去常說“支那”,因為他們從小就聽父母這麼說。

殖民時代到改革時代

實際上,從字面上看,“支那”這個詞並不包含侮辱的意思,尤其是當提到來自英語並意味著中國的“China”一詞時。“支那”一詞是“China”一詞在印度尼西亞語中的一種改編形式。

歷史資料顯示,直到19世紀末,馬來語用來指代中國和荷屬東印度群島華人的標準術語是Tjina(舊拼寫)。當時Tjina這個詞被認為是自然的,因為“China”如果按照印尼的規則讀,確實是“支那”。不喜歡華人的人用嘲諷的語氣用“支那”這個詞,就有了貶義。

在荷蘭時代,殖民者用貶義的語氣稱華人園林工人為“支那”。粵語中的“支”是豬的意思,閩南語中的“那”是人的意思。日本殖民時期,當局嘲笑華人為“cu na jen”。不知道“cu na jen”是什麼意思,但“cu na”的發音與“支那”相似。

Leo Suryadinata在他的《國家與華人,印度尼西亞的案例》一書中援引西方作家JW van der Kroef和 Mary Somers Heidhues的話說,自荷蘭殖民時代以來,“支那”一詞具有貶義。自古以來,華人就認為“支那”這個詞是一種侮辱和貶低的稱呼。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科佩爾(Charles Coppel)也認為,“支那”一詞與非洲裔美國人的“黑鬼”一詞具有相同的負面含義。1994年,當他的書《危機中的印尼華人》即將由出版商Sinar Harapan出版印尼版時,科佩爾要求在書名和整個內容中都使用“中華”一詞。

難怪大多數棉蘭華人在被稱為“支那”時會感到被冒犯。尤其是在國內發生的種族衝突中,“支那”這個詞總是帶有敵意和輕蔑的語氣。在該地區的每一次涉及華人與其他種族的爭吵中,總能聽到“咒支那”之類的髒話。

棉蘭的一些華人士強烈反對提及“支那”一詞。就連華人社會領袖、北蘇門答臘INTI(印尼華人協會) 前主席Indra Wahidin也毫不猶豫地強烈批評了在講話中將華人稱為“支那”的地區官員。對於Indra Wahidin來說,提及“支那”包含了屈辱的意思,並在雙方之間造成了距離。

“中華”一詞本身來自閩南語,該語言以普通話意為中華人。自幾個世紀以來,“中華”一詞就在中國廣為人知,但僅在19世紀後期才被稱為該國種族主義的興起。在荷蘭東印度群島中,“中華”和“中國”一詞是因為中國有子女的移民通常來自中國南部的福建省。

這就是中國人自稱為唐人的基礎。唐人一詞是指南方人。來自中國南部的中國人稱自己自稱為唐人。這與中國的北部不同,他們自稱為漢人。

在中國,關於“中華”一詞的話語始於1880年,它偏離了中國人民擺脫王朝權威的願望,並形成了一個更加民主和強大的國家。然後,這種話語傳播給住在荷蘭東印度群島的中國社會,然後被稱為“中國”。中國共和國於1911年成立後,印度尼西亞的華人開始稱自己為“中華”,並感到侮辱被稱為“支那”。

荷蘭東印度群島的華人的“鬥爭”擦除“支那”一詞的歷史悠久。1900年3月17日,華人在巴達維亞(Batavia)的組織主持下建立了一所學校,稱為中華會館。該組織旨在爭取華人與歐洲人的平等權利,並提高華人在荷蘭東印度群島的統一。通過該組織,“中華”一詞的使用被傳播,儘管最初由中華會館建立的學校被稱為“支那學校”。

1928年,中華會館正式將支那一詞正式更改為“中華”,修改了其組織章程。那一年,荷蘭總督開始在官方活動中使用“中華”一詞。

“中華”一詞一直在生存,直到日本佔領為止。“支那”一詞僅在日本士兵詛咒華人時才使用。在印尼獨立的初期,“中華”一詞在該國也被廣泛使用。甚至 Leo Suryadinata 也寫道,當時最反中國的出版社甚至使用了“中華”一詞。他指出,在1965年的 G-30-S-PKI事件發生後,“中華”一詞的使用下降,隨後是反中國和反中華運動。但是,直到1966年8月,印尼政府仍然使用“中華”一詞。

“支那”一詞是在1966年8月25日至31日陸軍在萬隆召開研討會後才出現的,會議決定“重新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公民的名稱,改為‘支那人民共和國’ 和 ‘支那’”。次年,1967年6月28日的Ampera內閣主席團通告編號SE-06/Pred.Kab/6/1967建議放棄“中國”和“中華”一詞,並用“支那”一詞代替。同時,此後新聞界和政府機構也稱華人為“支那”,這種情況在新秩序政府期間一直延續。

1998年5月騷亂後,哈比比政府再次使用“中華”一詞,包括哈比比總統在內的幾乎所有政府官員都開始使用“中華”一詞。Atma Jaya Unika研究所所長、社會學家DR Melly G Tan認為,重新使用“中華”一詞可以看作是政府的政治聲明,即“這個群體的人也是人類,必須尊重”。

但這種精神並沒有持續延伸。久而久之,包括棉蘭在內的各地區社會各階層對“支那”一詞的使用比“中華”更廣泛。即使在2009年公佈的“北蘇門答臘省2004-2008年人民福利和經濟狀況”的官方數據中,北蘇門答臘中央統計局仍然使用“支那”一詞來指代華人。

看來棉蘭華人不想被稱為“支那”的願望還需要等待一個漫長的過程,儘管2014年3月14日印度尼西亞總統Susilo Bambang Yudhoyono通過2014年第12號總統令撤銷了安培拉內閣主席團1967年6月28日的SE-06/Pred..Kab/6/1967號通告正式規定了“中華”和“中國”的使用。Ampera內閣主席團通告被認為對印尼華人的社會關係具有歧視性的社會心理影響。中國的名稱已寫為“Republik Rakyat Cina支那人民共和國”也已更改為“Republik Rakyat Tiongkok中華人民共和國”。

Susilo Bambang Yudhoyono通過他的社交媒體帳戶表示,對某個人、群體、社會和/或種族的歧視性觀點和待遇,基本上是對保護人權的價值觀和原則的違反,並且有悖於1945年憲法。根據Susilo Bambang Yudhoyono的說法,如果在印尼祖國出生、長大和服役的印尼華人仍然被定型為“支那”,這是不公平的。

畢竟,直到現在,已經成為全國所有華人的禮物的總統令,似乎還包裝得整整齊齊,無法享用。

棉蘭華人自己幾乎沒有對這個事實做出反應。今天,這座城市的許多華人可能並不認為使用“支那”這個詞是一項原則,儘管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更願意被稱為“華人”。

是的,誰也不知道“支那”這個詞會持續多久,政府的決定只是一張看起來毫無價值的紙。這一切都取決於政府的政治意願和社會改變習慣的認真程度,從他們自己開始,邀請他們的孩子和親戚,然後延伸到他們的朋友和環境。


照片由 Halim Kosasi 在 Unsplash 上拍攝

留言

隨機文章

影片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